HKBSKJ

全国咨询热线:

13907639359

海口秉胜科技工程有限公司

热门关键词: 路段监控  企业大楼监控  广场监控  传感器监视  小区在线监测  监控检测设备  配电监控

   


   

   
全屋Wi-Fi搭建(含智能家居)
来源: | 作者:海南秉胜科技 | 发布时间: 237天前 | 56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恭喜你,发现了目前知乎平台最完善的关于家用AP组网、全屋WIFI覆盖的相关答案(有点干的答案)!如果小伙伴们有任何关于Wi-Fi智能产品的规划、部署需求,欢迎咨询:



阅读建议:

我尽量从行业者角度,带你看到家用网络搭建的部署生命周期,打开你的全局视野。 所以这里建议伙伴们可以基于我的标题,将这篇文章通读一下。


摘要结构:

根据网络部署生命周期顺序,这篇文章的主体分为:前期规划、产品选择、后期优化三个部分。

不论你是多大面积的户型,万变不离其宗。


文章电子地图,上部分多为回答,被我放在文章结尾的典型问题里;下部分多为文章,被我按照内容顺序放在本文的小节里


更新情况:
本文章初始发布于2023.9.25,每季度为一周期,持续更新优化。


一、体验量化


1、什么是全屋Wi-Fi

在列举体验量化之前,这里提及一下,什么是真正的全屋Wi-Fi。因为市面上的组网类型有很多,大家都叫自己全屋Wi-Fi,所以,这里谈一下能称为全屋Wi-Fi的标准:

全面覆盖、分布式结构、无线漫游、自动优化


全面覆盖:

Wi-Fi分2.4G信号和5G信号,2.4G可用信道资源较少,容易受到干扰,而且速率和容量低,但是它穿透性好;5G反之,就是可用信道资源多一些,但是穿透性和距离性稍弱。


不同频宽的Wi-Fi,可用信道资源一览图


一个适合距离覆盖,一个适合高速传输。所以全屋Wi-Fi的第一点全面覆盖就有名堂了,即你的全面覆盖,到底是2.4G覆盖还是5G覆盖。

有些人他模糊这个概念,其实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说自然是5G全面覆盖,而且,这个覆盖的强度也是有标准的,不是说很弱的信号也行。

按照业界标准,重点区域应该达到>-60dBm,一般的区域也应该>-65dBm,覆盖边界应该>-70dBm。
对于家用Wi-Fi覆盖,笼统的应该达到95%范围内覆盖信号强度>-65dBm,这个是可以用软件标准计算出来的,不是乱评估的。

另外,这个信号强度可不是你手机右上角的Wi-Fi图标有几格,而是通过专用的网络软件测得的,这个信号强度为场强RSSI。在大部分的安卓和鸿蒙手机才能做到,苹果手机不可以,这个和网络设备无关,纯粹是手机操作系统的问题。


分布式AP结构:

墙体衰减,信号干扰是影响无线覆盖的最大因素。分布式部署就是AC-AP的方案,每个空间部署一个无线接入点,一般我们称为企业级AP设备,每个空间全部汇聚到中枢设备上。因为想要5G的覆盖,靠设备发射的Wi-Fi穿墙是不可能的,在《一份Wi-Fi覆盖方案是如何生成的》一文中,我整理了一份5G频段信号的衰减表格。只有分布式多个位置部署AP,才能做到5G的更多覆盖。

另外,分布式的星型网络结构最为稳定,对于横向流量实现多路径的负载分担,其能力远高于FTTR等组网,这个在文末的链接中,关于两者的区别有提及。

一共五种组组网方式:
AC+AP 方案: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组网方式。需要提前在家庭装修时布置好网线,将 POE/AC 路由器连接到光猫,每个房间的 AP 面板通过网线连接到 POE/AC 路由器,网线既传输网络信号又给 AP 面板供电。这种方案能实现无线漫游,信号覆盖较为全面。
MESH 组网:分为有线 MESH 和无线 MESH 两种。有线 MESH 稳定性更强,速度更快;无线 MESH 成本相对较低,但稳定性和速度稍逊一筹。通过主路由器和若干子路由器的协同工作,实现网络覆盖。
电力猫子母路由:利用家庭电网传输网络信号,如果家庭电网稳定性较好,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覆盖问题,但设置相对麻烦,且稳定性可能受电网波动影响。
子母路由:例如 360 全屋路由・子母装天穹系列,通过主路由和分身路由之间的专用无线通道自动连接,适合别墅、LOFT 或者房屋结构复杂的家庭。
FTTR 模式:将光纤铺设到每个房间,设备主要由运营商提供,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相对较少。


无线漫游:

在进行多点位的分布式覆盖后,我们还不能让这个网络割裂,不能说到了一个区域就要手动切换,得让它看起来像一个整体,在各个区域的移动不会导致上网中断,这就是无线漫游。

真正的全屋Wi-Fi,不仅要能够降低漫游时延,而且能够根据你的空间格局和AP分布疏密灵活调整漫游值。


自动优化:

再好的无线设备,面对变化的无线环境,都应该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能力,这才能算智能的全屋Wi-Fi设备。比如定期的信道优化、功率优化、频宽或者是射频的优化,都有助于无线网络体验的提升。


2、六项指标

在整篇文章开始,希望小伙伴们能对 Wi-Fi 网络的认知拥有一个标准。嗯,或者说,凡事都应当存在一个标准。

作为如今 Z 世代群体里的一份子,要是你准备搭建一个 Wi-Fi 网络,估计你会在抖音、小红书、知乎、B 站或者公众号之类的平台反复查找,来得到有关的信息。 然而,互联网一贯如此,即便是针对同一品牌的同一产品,其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,且主观的看法远远压过了客观的标准。

究竟什么是好的?什么又是坏的?

如果我本来就不懂网络,初次涉足、初次构建 Wi-Fi 网络。假如不去关注那些晦涩难懂的设备参数,那我该凭借怎样的量化标准来取代他人的主观感受呢?


Wi-Fi 网络的六大量化标准:时延、抖动、丢包率、容量、带宽、信噪比


所以,这里提及Wi-Fi 网络的六大量化标准:时延、抖动、丢包率、容量、带宽、信噪比。


1.1、时延

要是你有十万火急的事儿得去北京,路费啥的都不是事儿的话,那肯定是能越快到北京的办法越棒啦。就像用 Wi-Fi 网络上网一样,那必然是时延越小体验越好呀。 所有的交互型应用,都需要低时延,比如在线游戏、语音、视频电话等,只不过不同的应用要求也不同。

当然,完整的端到端时延包含了:云端处理+网络传输(网络传输包括城域网+接入网+局域网与Wi-Fi)+终端处理三个主要部分。咱们自己搭建网络,主要能决定的就是局域网与Wi-Fi这部分,即无线终端——网关;网关——出口,一共两个部分。

路由器处理时延:无线网关到出口网关在一个出口路由内部处理数据,所涉及的时延。

无线接入点到网关:有线介质内部数据传输,与有线介质规格有关。当然,网线等延时一般为ns级。

无线终端到网关Wi-Fi部分的时延主要由接入时长+平均时延(定点时延)+漫游时延(移动时延)几部分影响。每一次Wi-Fi技术的革新,都在为降低平均时延努力;而漫游时延的降低,需要漫游技术的优化。



接入时长:STA接入时长<3s。
平均时延:从固定点接入网络时,从STA到网关时延为:<5ms,<10ms,<20ms几种情况。
漫游时延:单独考虑无线漫游,漫游时延为:<10ms(工业零漫游)、<50ms、<100ms、<500ms几种情况。
有线时延:线路质量良好时,一般为纳秒级,可忽略。
路由器内部时延:一般企业路由器内部处理时延<1ms,消费级路由器内部处理时延在几ms,几十ms。

当然,完整的端到端时延包含了:云端处理+网络传输(网络传输包括城域网+接入网+局域网与Wi-Fi)+终端处理三个主要部分。
个人、家庭及中小组织能决定的就是局域网与Wi-Fi这两个部分,即无线终端——网关——出口。


1.2、抖动

抖动,其实就是时延的跳动、变化。嗯...就像你坐汽车,这个该死的司机一会儿加速一会儿减速,他偏偏不平稳驾驶,你作为这辆车的乘客,是不是很难受呢?

换到网络上,就是它的时延一会很大,会儿又很小。所以,时延再低的网络,不稳定也是白费。

抖动对于交互型的应用影响非常大,然而现在的主要应用都是交互型,比如在线游戏、语音、视频电话等。


为了准确地测量Wi-Fi网络延迟与抖动,进行小包ping探测STA到网关的网络情况


波动是无线的本质,所以Wi-Fi网络的抖动要高于有线网络。
比如通过STA长PING网关时,一般有线都抖动在1-5ms;而无线抖动可能在1-20ms,极限抖动在100ms左右。


1.3、丢包率

所谓的丢包率就是丢失的数据包,所发送数据包总数的比例比如你在双十一买了好多好多的快递,结果路上丢了几个,谁愿意丢啊?你肯定也不想丢。

但是现实是残忍的,实际无线终端在用网过程中,不仅受到其他无线信号的干扰,障碍物的阻碍,还有终端在AP之间的漫游的问题,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丢包。所以,无线网络很难实现真正的零丢包。

对于Wi-Fi网络,实际使用一般认为丢包率<3%是正常范围。
当然,具体应用可能要求不同;
我们在初始搭建网络时,希望Wi-Fi网络尽量做到丢包率<1%。


1.4、容量:

到这里,咱们看看实际生活的经历吧。

你肯定遇到过,每次过年过节,家庭成员聚会时,网络会卡顿。

如果你是餐饮经营者,每当午餐、晚餐这样的饭口,这个网络会非常的差,其他的时间就会变好。

如果你经常出入公共图书馆等场所连接WIFi,你会发现当人流量大的时候,打开网页会非常的慢,甚至要刷新好几次。

这些问题,都和容量相关,即高密度用户接入、多用户并发体验。无线的容量很好理解,就是比如说,嗯....大家都在看B站的视频,一个人需要8M的带宽,那你这个无线接入设备能支持我们多少个小伙伴同时看B站呢?



所以还有一个标准就是,包括无线AP容量、网关出口带机量。

Wi-Fi是一种共享介质的网络,存在竞争机制。所以当接入Wi-Fi的终端数量增多,总吞吐量会断崖式下降。也就是人越多,越完蛋。这就要求无线AP有一定的并发能力,例如一个终端8M带宽,能带动多少个终端,而不是去看接入终端数。

另外,网关作为整个网络出口设备,其带机量也要大于所有内网数量总计,才能支撑起网络稳定运行。一些厂商会虚标,一般以网关的硬件性能(CPU/内存等)、软件优化、NAT会话数为参考。

当无线接入用户多时,整个无线网络的体验会断崖式下跌。
无线容量取决于无线设备的支撑程度,一般只有企业级AP才会明确标识这个概念。
一些产品标识的最大无线接入数,其实没有实际部署的参考意义。


1.5、带宽:

关于网速,并不是越高越好。考虑到搭建成本,自然是合适即可,不同应用所需带宽大小是不同的

另外,关于网速,还有体验速率和续航速率的区别。体验速率就是你使用单终端,打开Speedtest进行测试的峰值速率续航速率就是全部终端连接Wi-Fi,在并发情况下打开Speedtest进行测试的保障速率。



比如一些视频,说自己测速,超千兆或者多多高。但是他没告诉你是在什么前提下如此高。那我告诉你,一般是两个条件,一个是wifi开了160MHz频宽,一个就是他只测试单终端的体验速率。而实际上呢?你在使用的时候,一般部署不了160MHz,也不可能只有一个设备在用网。

所有终端共享一个出口带宽,一个出口宽带再分到各个房间的各个设备,每个设备再有不同的应用。


1.6、信噪比:

信噪比SNR(Signal-to-noise Ratio)就是接收信号(信号强度)与本底噪声(环境噪声)之间的分贝差。

啥叫环境底噪呢?



想象一下你在车站,戴着降噪不太给力的耳机听着歌。环境噪声就是你身边的那些吵吵嚷嚷、站台的广播啥的。这个时候,你肯定希望换一个降噪效果好的耳机。那啥样的耳机、啥样的音乐效果算好呢?就是你听到的歌声特别清楚,听到的噪音特别少。

接着,那对于 Wi-Fi 来说啥叫好的信噪比呢?就是你的信号场强特别强,而环境的底层噪声特别弱

这种判断无线信号的办法,是在给 Wi-Fi 的质量做量化。单独的信号强度只能给 Wi-Fi 的量做个衡量,有量没质可不行,还是要有质又有量,用来说明信号质量比单纯的信号强度 RSSI 要更精准。

比如对于-65dBm的信号,在本底噪声为-90dBm的位置,信噪比为25dB,此时信号是很好的。

对于Wi-Fi来说,信噪比SNR应该>30dB,终端才能不受影响。


常见应用标准:

OK,基于前面提到的指标,看一下常见应用所需的标准



简单的总结一下:
即时消息、在线游戏更关注时延、抖动、丢包率(所以小伙伴打游戏卡,别老盯着网速了)。
视频电话、直播等实时类视频交互,更关注时延、抖动、带宽,能容忍一定的丢包率。
网页浏览和在线视频,更关注带宽、而不是抖动和时延。


3、解决方向

有了标准,接下来就是实现标准,搭建更好体验的过程。

总结下来,更好的网络体验意味着:更低的时延、更小的抖动、更大的带宽、更低的丢包率、更高的无线容量(包括出口带机量)、更好的信噪比

要特别注意,对于Wi-Fi网络,绝对不是信号强度(RSSI)大,你的上网体验就好。大部分人只认为信号强,体验就好是错的,要达到以上的量化标准。



1、宽带选择:外网尽可能选择一级运营商(如电信、联通等),降低传输网络节点,降低时延。选择足够的带宽资源,为网络总出口带宽留有一定冗余。对于办理多条宽带用户,避免跨运营商访问增大时延,使用企业级网关做好出口策略。
2、网络规划:合理规划结构,不同网络进行分离。
3、网关选择:选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企业级路由器,避免路由器长时间运行后出现死机、内存溢出等抖动、丢包问题。选择高并发量带机的出口路由器,设备内部处理数据性能越高,时延越低。
4、线路质量:避免使用劣质网线,做好水晶头或者两端模块,防止有线介质部分数据传输抖动、丢包。
5、避免穿墙:合理规划无线点位,确保AP尽可能靠近用户终端,避免穿墙连接。
6、有线无线一体化:使用带下行网口的无线AP,与无线连接相比,有线连接通常提供更低的时延,时延会不受到干扰和信号强度的影响。
7、射频功率优化:调整AP间的功率,保证各AP负责不同区域,避免干扰到邻近区域的用户。
8、5G频段:尽可能5G频段的Wi-Fi覆盖,时延更低。
9、无线协议:选择支持更新WIFI协议的无线AP,7>6>5,无线协议越新,时延越低。无线AP的容量越高,支持无线终端并发数越高。
10、信道优化:定时自动优化,尽量避开信号较强、利用率较高的竞争信道。
11、智能漫游:部署智能漫游技术,降低无线终端在移动漫游时的漫游时延。
12、带宽管理:合理规划网络带宽,为终端和应用提供带宽管理和优先转发,避免网络拥塞。


二、前期规划

看完第一部分的内容,你是不是晕了?所以说,同样的产品,不同的人去部署结果可能就不一样,还是应该相信术业有专攻。

接下来咱们看一下,如何实现Wi-Fi覆盖的量化标准。好的无线指标对于用户来说,可以不用,但不能没有;可以没有,但不能不要。


1、装修顺序

即如何量化整个无线网络的搭建流程。


  • 如果你是毛坯房业主正在装修,那如何协调装修的进度和网络部署的规划呢?

  • 如果你是精装房、网络升级改造,那接下来该选择哪种组网方式呢?


网络部署与装修强相关,在下方增加了与装修时间线同步的网络搭建部署时间线

而答主关于家庭网络搭建的文章矩阵已经初具模型,为了防止感兴趣的知友感到杂乱(又臭又长的文字哈哈),所以根据时间线将网络部署的全生命周期内容串联起来


对于毛坯装修用户:可参考时序图整个流程。

对于精装房用户、网络设备升级更换用户:直接从时序图安装部署部分参考即可。


家用网络搭建时序图,对每个阶段可以拿出来参考的文章顺序做出了整理,制作于2023.12.3


不要觉得我这个图不重要,不信你可以对比一下后期新华三官方的流程图,可以说几乎非常相似了。


2024年3月份看到的新华三智能终端的官方培训图,智能终端(包括MINI系列AP、Magic系列)


2、部署点位


前期没有合理规划,后期骂人家产品不行的人,大有人在。咱就是说,你也不讲理啊,凡事不是讲“谋定而后动”吗?


第一个问题:无线点位如何部署?

想没想过一个问题,你怎么知道用这个设备就能实现WIFI信号覆盖的效果?安装好设备之后大概什么样?

传统的点位部署,即无线路由或者无线AP放在什么位置,需要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上门进行现场勘察,一般根据经验进行点位规划。好一点的会考虑建筑布局,障碍物对信号的衰减以及干扰的影响,综合设计。

还有一些夸张的,去找家装设计师、电工、宽带师傅给你做。直白点讲,对于Wi-Fi覆盖,他们什么都不懂。


不过,这样比较麻烦,我们自己一般没有办法去实现。

现在的点位部署,都是云工勘加上现场勘察结合的方式(能去现场就去,去不了就根据图纸来)。云工勘就是根据你的建筑房屋的图纸,使用软件,识别设置好障碍物(比如240水泥墙、120水泥墙、金属门、玻璃窗户等),然后在图纸中布放相关型号的AP设备(提前录入AP的射频和功率信息),软件基于此,进行信号强度覆盖的仿真渲染计算。



关于如何在前期规划无线网络的点位部署,这部分内容建议参考我这篇文章,建议使用标准的Wi-Fi覆盖方案规划,而不是乱搞一通:


逸飞:一份Wi-Fi覆盖的方案是如何生成的


第二个问题:其他网线如何部署?

基本上所有的家庭系统都是基于网络支撑的,目前家用比较常用的布线:

  • WIFI:无线AP

  • 有线网口:面板网口(可能与面板AP等合二为一)

  • 智能家居:智能家居网关、智能场景面板(有线网络更稳定,同时需要POE供电)

  • IPTV:运营商机顶盒(可能与面板AP等合二为一)

  • 监控:摄像头(有线网络更稳定,同时需要POE供电)


因为系统比较多嘛,所以网络要承载这些系统,网上就一堆,什么有线回程、无线回程、什么各种麻花蜘蛛网状的拓扑。毕竟事情越复杂,博主越开心,越能表现它的技术嘛。

其实我还是希望你能提前预留好网线,把事情简单化,而不是把事情复杂化。网络作为基础设施,一发动全身,别天天折腾了,就像你再喜欢地板,你也不会天天刨自家地板玩不是?

对于各种户型的家用网络搭建,所有的网线汇聚到弱电箱/或者客厅电视柜就可以了。


另外,参考下列文章,不仅仅局限于WIFI覆盖的搭建。整体包括了网络WIFI覆盖、智能开关、电动窗帘、监控安防、电地暖等多个需求均有涉及。

希望装修带给你的,是如同积木式的搭建未来生活的工作,而不是一团乱麻、身心俱疲:


装修前的准备


3、网线选择


按照上面时序图的位置,这一步应该考虑的就是选择部署哪种网络介质。就是说,应该部署网线、光电复合缆、还是光纤


毕竟,高质量的网线和劣质网线的传输质量差距很大,实际成本也差距很大。这里直接说部署建议:

大部分用户:铜质网线部署CAT6(六类网线)即可,不要搞七类、小品牌超六类网线这种
如果有更高的要求:可以部署品牌CAT6A(超六类网线)、或者光电复合缆;或者两条线缆同时部署


这里说一下从业经验:凡是新房装修,见过的家庭基本都是六类线,即便超五类也能跑千兆,但是新装修的房子确实看不到了。一些业主还选择了超六类万兆网线,双屏蔽线缆。


建议下图中的一线品牌,我最常用的是罗格朗:


罗格朗(Legrand)六类水晶头与康普(COMMSCOPE)网线


水晶头、网线如何选择,关注哪些品牌,哪些相关参数。相关的问题,我已经放在下面这篇文章中了。第一篇是千兆链路选择,第二篇是万兆链路选择:


水晶头和网线(一)水晶头和网线(二)


三、中期选品


OK,说了这么多,接下来进行网络品牌、组网方式的选择吧。


1、入门级Wi-Fi

全屋Wi-Fi覆盖里,成本最低的组网方式。当然组网原理和架构与标准级是不同的。

适用场景:小户型、低成本组网、入门Wi-Fi覆盖
涉及设备:POE交换机、企业级放装AP、企业级面板AP


适用于内网没有AC设备、也没有主路由,或者主路由和AP不是同一个品牌的场景。

如果你原来有家用无线路由器、或者企业有线路由器,或者你就不想使用路由器,直接用光猫上网。

这里的内容只有华为坤灵SOHO、华三小贝优选支持。


2、标准级Wi-Fi

欢迎来到最正宗的AP组网,哈哈。其实大家说的AP组网,就是潜移默化的在指这种AP组网方式。

适用场景:大平层、别墅、自建房,标准的WIFI覆盖方案、与智能家居搭配使用最佳组合
涉及设备:企业级网关/POE-AC一体化网关、POE交换机、AC控制器(可选)、企业级面板AP、企业级放装AP
最佳组合:Wi-Fi6+千兆


2.1、华为ekit

特指华为坤灵SOHO的企业级无线设备,不是华为Q6等消费级的其他产品。

正儿八经的AP组网产品线,定位主要是中小型网络、家庭网络等SOHO级市场。华为开始在中小WIFI网络发力的时候,起步就是WIFI6主打,1800M/3000M的无线速率,同时华为在WIFI6标准的制定中发挥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2023年之后,不建议选择华为的WIFI5,选WIFI6比较合理。

关于华为家用AP组网的内容,已经全部整理到以下文章中:


逸飞:网络搭建指南一—家用网络搭建(华为篇)


在选择商品的时候,要注意,华为AP面板,有带网口和不带网口两种设备,带网口的要贵一百元左右,建议书房和客厅使用。


2.2、H3C小贝

家用网络搭建,主要涉及新华三小贝优选系列系列。

其中P系列:即UR系列网关+UAP系列无线AP,支持802.11KV智能漫游,虽然是企业级设备,调试部署非常简单,而且散热能力是所有友商中最好的。

新华三的设备因为性价比高,所以很受企业用户欢迎,在家用AP市场也是存量最高的品牌。到2023年已经连续14年,国内企业级WIFI设备市场占有率第一

原有新华三相关内容已经整理归纳到下文:


新华三篇AP组网


3、性能级Wi-Fi

适用场景:超千兆/2000兆入户宽带、性能用户、居家办公等有要求门槛的用户
最佳组合:Wi-Fi7+2.5G

欢迎来到光的世界!运营商已经在推广超千兆入户,很多有需求的用户在追求2.5G网络,而2.5G之后的万兆呢?如果还是使用网线,支持万兆电口的品牌设备比较昂贵,而对于网线/模块/水晶头的要求又进一步提升。所系小型全光网络,无疑是接下来有价值的选择之一。当然,这里还是列举了市面占有率最高的方案。


3.1、新华三全屋光网

涉及设备:光中枢、放装光AP、面板光AP、光电复合缆

主要涉及新华三Magic全屋光网系列。比华为小全光的市场定位还要精准,重点就是当下智能家居场景的网络覆盖。

与华为不同的是它的组网原理是基于全光以太技术方案,对于AC-AP等比较熟悉的人来说,几乎等同于从铜质电缆到光介质的平移,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。

全链路有线2.5G(包括光AP的WAN口和LAN口):


全光网


3.2、华为小全光(F5G)

涉及设备:光网关、光插座、光AP(放装型/面板型/桌面型)、光终端(光转电交换机/光转电网络面板)、ODN(光插座/光电复合缆)

其实大家如果搜全屋WIFI,你肯定看过运营商推广的FTTR,全光网。这里说的华为小全光(F5G)和运营商那个可完全不是一个东西。但是全写完,本文就太长了,我把它放在另一个回答里面:


全光网


3.3、2.5G网络(铜质)

适用于2.5G高速内网搭建,市面常见方案:



3.4、万兆网络

通过万兆全光设备+电模块+万兆传输网线的组合可以实现;但是更推荐使用万兆电口设备+万兆传输网线的组合。



家庭万兆内网宽带怎么搞?


四、后期优化


不论你是使用小米、华硕、新华三、华为、锐捷还是TPLINK之类的品牌。

不论你是使用单个路由器、MESH分布式路由器、软路由+云AP、AC-AP之类的组网方式。

不论你是使用WIFI5、WIFI6、WIFI7之类的无线技术。

没有经过无线优化的无线WIFI,就像手工捏出的泥人没有经过雕琢,只不过是一团立起来的泥罢了,对于它的形态特征我们一无所知。

所以任何无线网络都需要优化才能有更好的体验,不然用再贵的设备都没有用。


  • 如果你是单个无线路由器,那就需要射频优化(即信道、频宽优化)。

  • 如果你是多个点位覆盖,比如MESH或者AP覆盖WIFI,那就需要射频优化(即信道、频宽、功率优化)、漫游优化。


你可能觉得这些名词根本听不懂,没关系,因为现在的网络设备都在智能化、云化,优化和调试都做的极为简单。基本上会用微信的人就会使用。

下面的内容适用于家庭AC-AP组网,以及一些MESH组网,当然MESH组网可能会缺失很多功能。如果相应的功能没有,就启用IT三板斧:重启、拍一拍、换设备吧。这里以华为SOHO网络产品、华三小贝产品、锐捷睿易产品为例。

你必须满足两个前提:

  • · 第一是所有网络设备,只要支持云管,全部在APP上线

  • · 第二是AP的点位覆盖要有重叠,前期有专人规划过,要合理

我们通过APP一键完成基本的射频和漫游优化。



  

   工程案例/engineering case